永安寺[山西大同永安寺簡介]

永安寺[山西大同永安寺簡介]

永安寺位於大同渾源縣城內東北鼓樓北巷,俗稱大寺,是渾源縣境內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築。寺內院落平坦,布局嚴整,殿宇巍峨,古樸壯觀。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 80 多米,東西寬 50 米,總面積 4000 多平方米。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永安寺 永安寺

據《寰宇通志》、《大永安禪寺銘》載,永安寺始建於金代,後毀於火災。元初 ,渾源州高定父子在廢墟上大規模重建。此後,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都曾有增建。元延佑二年(公元 1315 年)高定的孫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內建造了現存規模最大的傳法正宗殿,其它建築如山門、天王殿、東西朵殿、配殿等建築,均為明清遺構。

石家莊正定榮國府 石家莊正定榮國府

清朝建都北京後,崇信佛教的清世祖福臨於1651年,根據 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即永安寺)。

永安寺 永安寺
永安寺 永安寺

據說,建國初期(一九五○年),國家文物局組織一批專家學者來山 西省大同市進行了一次考察。專家們在對古城大同的雲岡石窟、上下華嚴寺、懸空寺等著名文物景點考察後,深感大同地區實乃文物薈萃之地。而更令他們驚奇的是,在渾源永安寺考察時,竟發現了幾乎在全國成為絕品的元初大書法家雪庵和尚為正殿所題的「傳法正宗之殿」匾額,還有殿內的元代重彩壁畫。他們感嘆說∶「誰能料到,在這山野小縣,竟有如此文物珍品!」  五十餘年過去了,在全國上下重視文物遺產和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永安寺又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和重視。並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建制

建築風格

北嶽恆山腳下的山西省渾源縣,是個歷史悠久、文物薈萃之地。這裡有名山名寺、有古長城、有古塔古寺古墓古遺址、有溫泉、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和風味小吃,等等。文物旅遊資源可謂豐富多樣。而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築——永安寺,則是現存古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主體建築∶傳法正宗殿(即大雄寶殿)和殿內的十大明王等巨幅重彩壁畫,以其鮮明的元代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水平,為世人所矚目。

走進渾源縣城內東北隅的鼓樓北巷,規模宏大壯觀的永安寺就躍入眼帘。當地人稱之為「大寺」。據《寰宇通志》和《大永安禪寺銘》記載,永安寺始建於金代,後毀於火災。元初,渾源州都元帥高定父子在原有廢墟上大規模復建。元延佑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高定之孫高璞又捐資在寺內修建了現存規模最大的傳法正宗殿。其他建築如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等建築,皆為明清遺構。

寺院大小

整個寺院分前、中、後三院(後院已毀),院落寬敞平坦,布局嚴整,殿宇嵯峨,古樸大氣。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長八十多米,東西寬五十米,總面積四千多平方米。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傳法正宗大殿了。

據《渾源州志》載,傳法正宗殿,殿身高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原有塑像已毀,上覆黃色琉璃瓦,堆花脊飾。殿內明間梁架間雕的天宮樓閣和天花藻井,為元代遺構,在山西省內尚屬罕見。

主要景觀

傳法正宗

傳法正宗殿位於寺院中部,天王殿後面,它高高坐落於基座上,前設月台、石階。殿頂中部以黃色琉璃瓦覆蓋,四邊則以藍、綠琉璃瓦鑲飾,脊上鴟吻兩兩相對,製作精美,造型生動。檐下明間、次間均安裝有隔扇門,後壁開板門,下面左右兩端「莊、嚴」兩個大字,更顯大殿莊重氣派。整個大殿,採用我國傳統的木骨與斗拱相結合的建築手法,穩固莊重,風格疏朗簡樸。殿內支柱排列較特殊,明間最寬。沿襲金代做法,減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擴展建築物的內部空間,既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又可節約木料,設計是非常科學合理的。

大殿檐下柱著施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拱計心造斗拱。後尾出華拱兩翹,耍頭承平棋枋,斗拱式樣簡單、洗鍊,全無繁複,支離的弊病,尺度比例與建築物本身權衡恰當適中。轉角採用“纏柱造”,除柱頭鋪作外,明間補間鋪作兩朵,次間、稍間,兩山面均為一朵,布置合理,顯得主次分明,華麗美觀。

大殿內梁架製作規整、嚴謹,也顯示出高超的技法。游者置身其中,無論遠觀近看,都不能不為古人高超的建築手法所折服。總之,在建築技藝和風格上,大殿充分體現了元代及北方古建築的風格特色。成為反映當時和北方建築風格和藝術水平的實物見證。作為我省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它自然受到珍視。

大殿內的梁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製作規整、嚴謹,主體結構四椽伏對前後乳桴用二柱。後槽金柱直通平梁以下,平樑上立蜀柱、叉手,上置攀間斗拱兩層。上下檐桴均插入後金柱大梁間,其間置駝峰,斗。駝峰做法類似“宋氏”做法。檐柱柱頭施闌額。其上普拍枋出頭處作海索卷瓣。前檐斗施撩檐枋,後尾為搏。

壁畫

大殿內四壁的巨幅工筆彩畫,高 3 米,長 56.8 米,畫面總計 170 平方米。是明代壁畫中的精品,其內容豐富,畫技高超。 882 個人物形象,表情生動自然,儒、釋、道三教融會在一起,為研究中國繪畫藝術以及宗教思想演進和變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永安寺的建築,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反映了北方古代建築風格和高度藝術水平,是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畫面內容豐富,畫技高超。尤其是正面所畫最為考究,內容為佛教密宗十大明王彩繪。形象巨狀詭怪,筆力飛動,受到考古學家的矚目。宿白等著名學者看過後,鑑定為元代作品。

明王為佛教護法神,因其有智力摧毀一切魔障,故云∶明王。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據說,明王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猙獰面目出現,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在傳法正宗殿內正北面北壁上可看到有一明王,藍顏赤發,面目猙獰,但其雙手做揭開自己麵皮狀,顯示撕開麵皮後露出的是一副大慈大悲的神容。它告訴人們,佛家有時面相兇惡,但實質卻是慈悲的。也讓人聯想到世間萬物紛繁的表像和實質的耐人尋味處,其哲理意蘊令人深思。

永安寺北面的元代壁畫,絢麗多姿,表現手法新奇,技藝高超,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者通過一種盛大華美的形狀來表現心中的宗教及人生理想。其飛動圓轉又遒勁而極富表現力的線條令人暇思無限,嘆為觀止。

另外,東西兩壁和殿門兩旁牆壁上的明清壁畫也引人注目。東壁約十八米長重彩壁畫,畫面為天、地、人三界。上層為天界日、月、水、木、金、火、土諸神;中層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諸神;下層為人間帝妃、文臣武將、黎民百姓、僧道等人像。大殿西壁主要也為十八米長的重筆彩繪,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五嶽神帝、四海龍王等諸神;中層為十殿閻君、陰曹地府諸官像;下層是十八層地獄及厲鬼群像等。細觀這些人物故事,徒然會生出人生苦短、善待人生之思,更為古人虔誠的宗教信仰而感慨。而處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與之相比,似乎少了些內在精神上的追求和寄託。

綜觀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內壁畫,整個畫面布局別致,筆力遒勁圓融,色澤絢麗華美,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為永安寺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其它相關

永安寺 永安寺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還有個令人難解之謎。也許有說說的必要。那就是殿頂覆蓋的黃琉璃瓦。這在封建社會是帝王的專利,這裡卻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一大忌諱?不是僭越?當時的建寺者高氏父子是如何想的呢?身為朝臣,難道不知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嗎?由於缺乏可靠的史志記載,仍為一謎。當地人傳說高定原想造反,意欲將此殿作為宮殿。後朝廷派人調查,便改作寺院了。實為權宜之計。此說似乎不能成立。一是高定建殿時,元朝已進入中期,國勢穩定;二是高定性情溫厚,淡泊名利,喜寧靜生活。如佛經所言∶「有求皆苦,無求乃樂。」高定在仕途峰巔時急流勇退,已充分說明他超然物外的個性。豈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呢?也許,還是清代《渾源州志》說得妙∶永安寺用黃瓦不合制度,但殿上又設定皇帝萬歲之牌位,文武官員在此朝賀,用黃也合適..。因此,永安寺才安然得以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